客户端存储
客户端存储
客户端存储是由 JavaScript APIs 组成的因此允许你在客户端存储数据 (比如在用户的机器上),而且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重新取得需要的数据。这有很多明显的用处
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cookie 等等。这些功能主要用于缓存一些必要的数据,比如用户信息。比如需要携带到后端的参数。亦或者是一些列表数据等等。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像 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这种用户缓存数据的功能,他只能保存 5M 左右的数据,多了不行。cookie 则更少,大概只能有 4kb 的数据。
Cookie
Cookie 是服务器发送到用户浏览器并保存在本地的一小块数据。浏览器会存储 cookie 并在下次向同一服务器再发起请求时携带并发送到服务器上。通常,它用于告知服务端两个请求是否来自同一浏览器——如保持用户的登录状态。Cookie 使基于无状态的 HTTP 协议记录稳定的状态信息成为了可能。
Cookie 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会话状态管理 如用户登录状态、购物车、游戏分数或其它需要记录的信息
个性化设置 如用户自定义设置、主题和其他设置
浏览器行为跟踪 如跟踪分析用户行为等
浏览器的每次请求都会携带 Cookie 数据,会带来额外的性能开销(尤其是在移动环境下, 新的浏览器 API 已经允许开发者直接将数据存储到本地,如使用 Web storage API(localStorage 和 sessionStorage)或 IndexedDB 。
Document.cookie API 无法访问带有 HttpOnly 属性的 cookie
Web Storage API
Web Storage API 提供了一种非常简单的语法,用于存储和检索较小的、由名称和相应值组成的数据项。当您只需要存储一些简单的数据时,比如用户的名字,用户是否登录,屏幕背景使用了什么颜色等等,这是非常有用的
sessionStorage
sessionStorage
为每一个给定的源(given origin)维持一个独立的存储区域,该存储区域在页面会话期间可用(即只要浏览器处于打开状态,包括页面重新加载和恢复)。
- 页面会话在浏览器打开期间一直保持,并且重新加载或恢复页面仍会保持原来的页面会话。
- **在新标签或窗口打开一个页面时会复制顶级浏览会话的上下文作为新会话的上下文,**这点和 session cookies 的运行方式不同。
- 打开多个相同的 URL 的 Tabs 页面,会创建各自的 sessionStorage。
- 关闭对应浏览器标签或窗口,会清除对应的 sessionStorage。
localStorage
localStorage
同样的功能,但是在浏览器关闭,然后重新打开后数据仍然存在
IndexedDB API
IndexedDB是一种底层 API,用于在客户端存储大量的结构化数据(也包括文件/二进制大型对象(blobs)) IndexedDB 可以在 Web Worker 中可用,IndexedDB 是一个事务型数据库系统,类似于基于 SQL 的 RDBMS。然而,不像 RDBMS 使用固定列表,IndexedDB 是一个基于 JavaScript 的面向对象数据库。IndexedDB 允许您存储和检索用键索引的对象;可以存储结构化克隆算法支持的任何对象。您只需要指定数据库模式,打开与数据库的连接,然后检索和更新一系列事务。
let db
function openDB() {
const DBOpenRequest = window.indexedDB.open('toDoList')
DBOpenRequest.onsuccess = (e) => {
db = DBOpenRequest.result
}
}
web 缓存主要指的是两部分:浏览器缓存和 http 缓存。
其中 http 缓存是 web 缓存的核心,是最难懂的那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http 缓存
官方介绍:Web 缓存是可以自动保存常见文档副本的 HTTP 设备。当 Web 请求抵达缓存时, 如果本地有“已缓存的”副本,就可以从本地存储设备而不是原始服务器中提取这 个文档。
缓存主要是针对 html,css,img 等静态资源,常规情况下,我们不会去缓存一些动态资源
- 优点
- 减少不必要的网络传输,节约宽带(就是省钱)
- 更快的加载页面(就是加速)
- 减少服务器负载,避免服务器过载的情况出现。(就是减载)
- 缺点
占内存(有些缓存会被存到内存中)
强制缓存
强制缓存,我们简称强缓存。
从强制缓存的角度触发,如果浏览器判断请求的目标资源有效命中强缓存,如果命中,则可以直接从内存中读取目标资源,无需与服务器做任何通讯
Expires
Expires 字段的作用是,设定一个强缓存时间。在此时间范围内,则从内存(或磁盘)中读取缓存返回。
比如说将某一资源设置响应头为: Expires:new Date("2023-7-30 23:59:59")
// node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fs = require('fs')
http
.createServer((req, res) => {
res.writeHead(200, {
Expires: new Date('2023-7-30 23:59:59').toUTCString(),
})
})
.listen(8000, () => {
console.log('web Server Starting!!!')
})
因为 Expires 判断强缓存是否过期的机制是:获取本地时间戳,并对先前拿到的资源文件中的 Expires 字段的时间做比较。来判断是否需要对服务器发起请求。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如果我本地时间不准咋办?” 是的,Expires 过度依赖本地时间,如果本地与服务器时间不同步,就会出现资源无法被缓存或者资源永远被缓存的情况。所以,Expires 字段几乎不被使用了。现在的项目中,我们并不推荐使用 Expires,强缓存功能通常使用 cache-control 字段来代替 Expires 字段。
Cache-control
Cache-control 这个字段在 http1.1 中被增加,Cache-control 完美解决了 Expires 本地时间和服务器时间不同步的问题。是当下的项目中实现强缓存的最常规方法。
Cache-control 的使用方法页很简单,只要在资源的响应头上写上需要缓存多久就好了,单位是秒。
//往响应头中写入需要缓存的时间
res.writeHead(200, {
'Cache-Control': 'max-age=10',
})
'Cache-Control': public, private, no-store, no-cache, max-age=0, must-revalidate, proxy-revalidate
public
表示资源即可以被浏览器缓存也可以被代理服务器缓存private
表示资源只能被浏览器缓存no-cache
表示是强制进行协商缓存no-store
是表示禁止任何缓存策略max-age
决定客户端资源被缓存多久s-maxage
决定代理服务器缓存的时长
no-cache 和 no-store 是一组互斥属性,这两个属性不能同时出现在 Cache-Control 中
协商缓存
基于 last-modified 的协商缓存实现方式是:
- 首先需要在服务器端读出文件修改时间,
- 将读出来的修改时间赋给响应头的 last-modified 字段。
- 最后设置 Cache-control:no-cache
// node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fs = require("fs");
http
.createServer((req, res) => {
res.writeHead(200, {
const data = fs.readFileSync('./xx.png') // 读取资源
const { mtime } = fs.statSync('./xx.png') // 读取修改时间
res.setHeader('last-modified', mtime.toUTCString())
res.setHeader('Catch-Control', 'no=cache')
res.end(data)
});
})
.listen(8000, () => {
console.log("web Server Starting!!!");
});
当客户端读取到 last-modified 的时候,会在下次的请求标头中携带一个字段:If-Modified-Since。
而这个请求头中的 If-Modified-Since 就是服务器第一次修改时候给他的时间 res.setHeader('last-modified', mtime.toUTCString())
const data = fs.readFileSync('./xx.png') // 读取资源
const { mtime } = fs.statSync('./xx.png') // 读取修改时间
const ifModifiedSince = req.headers['if-modified-since']
// 比较第一次的修改时间和资源文件当前的修改时间是否一致
if (ifModifiedSince === mtime.toUTCString()) {
// 如果一致,则说明文件没有被修改过,返回304
res.statusCode = 304
res.end()
return
}
res.setHeader('last-modified', mtime.toUTCString())
res.setHeader('Cache-Control', 'no-cache')
res.end(data)
last-modifed 的不足
通过 last-modified 所实现的协商缓存能够满足大部分的使用场景,但也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缺陷: ● 首先它只是根据资源最后的修改时间戳进行判断的,虽然请求的文件资源进行了编辑,但内容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时间戳也会更新,从而导致协商缓存时关于有效性的判断验证为失效,需要重新进行完整的资源请求。这无疑会造成网络带宽资源的浪费,以及延长用户获取到目标资源的时间。 ● 其次标识文件资源修改的时间戳单位是秒,如果文件修改的速度非常快,假设在几百毫秒内完成,那么上述通过时间戳的方式来验证缓存的有效性,是无法识别出该次文件资源的更新的。 其实造成上述两种缺陷的原因相同,就是服务器无法仅依据资源修改的时间戳来识别出真正的更新,进而导致重新发起了请求,该重新请求却使用了缓存的 Bug 场景。
基于 ETag 的协商缓存
为了弥补通过时间戳判断的不足,从 HTTP1.1 规范开始新增了一个 ETag 的头信息,即实体标签(EntityTag).
其内容主要是服务器为不同资源进行哈希运算所生成的一个字符串,该字符串类似于文件指纹,只要文件 last 内容编码存在差异,对应的 ETag 标签值就会不同,因此可以使用 ETag 对文件资源进行更精准的变化感知。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使用 ETag 进行协商缓存图片资源的示例,首次请求后的部分响应头关键信息如下:
//响应头
Content-Type: image/jpeg
ETag:"c39046a19cd8354384c2de0c32ce7ca3"
Last-Modified: Fri, 12 Jul 2019 06:45:17 GMT
Content-Length: 9887
const data - fs.readFilesync( './img/04.jpg ')
// 基于文件内容生成一个唯一的密码戳
const ifNoneMatch - req.headers[ 'if-none-match ']
if (ifNoneMatch etagContent) {
res.statusCode - 304
res.end()
return
}
//告诉客户端要进行协商缓存
res.setHeader( 'Cache-Control', 'no-cache ' )
//把该资源的内容密码戳发给客户端
res.setHeader( 'etag ' , etagContent)res.end( data)
缓存决策
前面我们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浏览器 HTTP 缓存的配置与验证细节,下面思考一下如何应用 HTTP 缓存技术来提升网站的性能。假设在不考虑客户端缓存容量与服务器算力的理想情况下,我们当然希望客户端浏览器上的缓存触发率尽可能高,留存时间尽可能长,同时还要 ETag 实现当资源更新时进行高效的重新验证。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容量与算力都有限,因此就需要制定合适的缓存策略,来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优的性能效果。明确能力的边界,力求在边界内做到最好。
缓存决策示例
在使用缓存技术优化性能体验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不可逾越的:我们既希望缓存能在客户端尽可能久的保存,又希望它能在资源发生修改时进行及时更新。 这是两个互斥的优化诉求,使用强制缓存并定义足够长的过期时间就能让缓存在客户端长期驻留,但由于强制缓存的优先级高于协商缓存,所以很难进行及时更新;若使用协商缓存,虽然能够保证及时更新,但频繁与服务器进行协商验证的响应速度肯定不及使用强制缓存快。那么如何兼顾二者的优势呢?
我们可以将一个网站所需要的资源按照不同类型去拆解,为不同类型的资源制定相应的缓存策略,以下面的 HTML 文件资源为例:
<!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TE=edge">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
<title>HTTP缓存策略</title>
<link rel="stylesheet" href="style.css" />
</head>
<body>
<img src="photo.jpg" alt="poto" />
<script src="script.js "></script>
</body>
</html>
该 HTML 文件中包含了一个 JavaScript 文件 script.js、一个样式表文件 style.css 和一个图片文件 photo.jpg,若要展示出该 HTML 中的内容就需要加载出其包含的所有外链文件。据此我们可针对它们进行如下设置。
首先 HTML 在这里属于包含其他文件的主文件,为保证当其内容发生修改时能及时更新,应当将其设置为协商缓存,即为 cache-control 字段添加 no-cache 属性值;其次是图片文件,因为网站对图片的修改基本都是更换修改,同时考虑到图片文件的数量及大小可能对客户端缓存空间造成不小的开销,所以可采用强制缓存且过期时间不宜过长,故可设置 cache-control 字段值为 max-age=86400。
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样式表文件 style.css,由于其属于文本文件,可能存在内容的不定期修改,又想使用强制缓存来提高重用效率,故可以考虑在样式表文件的命名中增加文件指纹或版本号(比如添加文件指纹后的样式表文件名变为了 style.51ad84f7.css ),这样当发生文件修改后,不同的文件便会有不同的文件指纹,即需要请求的文件 URL 不同了,因此必然会发生对资源的重新请求。同时考虑到网络中浏览器与 CDN 等中间代理的缓存,其过期时间可适当延长到一年,即 cache-control: max-age=31536000。